|
问号的使用方法?
一、凡是表疑问的句子:询问、责问、反问、选择问、商量、设问或不需要回答而语气是疑问的句子,末尾都用问号。
例: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
二、反问句末尾一般用问号,但反问句语气很重,感情强烈,末尾可用叹号;语气缓和,可看作陈述句,末尾可用句号。
例:这哪还有什么尊重可言?

三、选择问句中,选择项较短,选择项之间可不用逗号,只在句末用问号。
例:主持这个项目的是你还是我?
四、选择问句中,有时为了加强语气,也可以在每个分句的末尾用问号。
例:我们是要命呢?还是要现大洋?
五、对生年、卒年不详或有疑问的,用问号表示。
例:曹邺(816—?),桂州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问号
问号和句号的用法
句号
4.1.1 句号的形式为 “ 。 ” 。句号还有一种形式,即一个小圆点 “ . ” ,一般在科技文献中使用。
4.1.2 陈述句末尾的停顿,用句号。例如:
a) 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b)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c) 亚洲地域广阔,跨寒、温、热三带,又因各地地形和距离海洋远近不同,气候复杂多样。
4.1.3 语气舒缓的祈使句末尾,也用句号。例如:
请您稍等一下。
4.2 问号
4.2.1 问号的形式为 “ ? ” 。
4.2.2 疑问句末尾的停顿,用问号。例如:
a) 你见过金丝猴吗?
b) 他叫什么名字?
c) 去好呢,还是不去好?
4.2.3 反问句的末尾,也用句号。例如:
a) 难道你还不了解我吗?
b) 你怎么能这么说呢?
java Map Class等带问号的用法
这样写你应该更直观点:Map,Object是指对象类型,是所有类型的最高父类,所以你在使用Map的时候可以写成任意类型,例如:Map,Map,甚至是自定义的类型都可以,
扩展
这样我知道,直接写问号的没用过,具体说说呗
补充
写成成问好的意思应该是类型暂时不确定,例如:Map m=new Map;这个时候这个泛型集合里面存储的类型应该是还不确定,m.add("studentName","张三");这个时候就确定了m这个集合中存储的是这样的类型。应该是这样的
如何辨析和规范连续问句中的问号用法
如何辨析和规范连续问句中的问号用法
标点符号是我国一些高考自主命题省份语文试卷中的一个重要考点,其中经常会在一些连续问句中把辨析问号是否用得规范作为考查的重点。然而由于目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中对在连续问句中应如何使用问号没有提供具体的规范用法示例,因此导致不少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和不少学生在考试答题中,无法判定某个连续选择问句中的问号是否用得正确与规范。下面谈谈我对连续选择问句中的问号的应用以及如何辨析其正误的一些思考。问号通常是用在三种句式——设问句、疑问句、反问句的后面。设问句通常是一次只提一个问题,它后面的句子通常是用陈述句作答,句末用句号,因此,设问句的问号简单易辨。反问句通常表示的是肯定的答案,问号通常只是表示强调的语气,不是选择和回答,而且有时也可用感叹号来替代,这也好辨别。疑问句主要是表达说话人的自身感受的,不是在提问题,因此通常是只问而不用答,也好辨别。问号的使用比较复杂难辨的情况,主要体现在那些连续问句中,并且至少应有两项选择以...
问号的用法
[ol]我【什么】时候说过!
【谁】也没告诉过你。
【怎么】!你有意见!
【多少】有一些问题。
不需要末尾用问号
有些问号是讽刺的意思,反问的意思,不需要回答。
[/ol]
(应该可以这样解释吧……)
扩展
有的句子里虽含有疑问词“谁”“什么”“怎么”“多少”等,它们在全句中仅是充当一个成分,但全句并不是疑问句,末尾不用问号。
即如果含疑问词的主谓短语做主语或宾语,往往是没有疑问的。
解释一下
补充
就是“有些问号是讽刺的意思,或者反问的意思。”
可能是嘲笑的语句,可能是自嘲的语句。
抱歉我从来没有对这个咬文嚼字非要特别清楚过,如果提问者还是不清楚的话我就帮不上回答了。我认为这种东西顺其自然而然就好。
问号的用法
问号:?, 语气语调的辅助符号工具,表示一句话完了之后的停顿。用于疑问句、设问句和反问句结尾。疑问句末尾的停顿,用问号。反问句的末尾,也用问号,问号不出现在一行之首。
例:
“真的?”“真的。”(特指问)
为什么不能去呢?(反问)
把笔借给我,好吗?(商量)
你怎么不说了呢?(询问)
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设问)
我?(独词问)
我们是坐车去,还是走路去?(选择问)
释:凡是表疑问的句子,不论是询问,还是责问、反问、选择问、商量、设问或不需要回答而语气是疑问的句子,末尾都用问号。
问号的作用及举例?
问号和句号一样,表示一句话完了之后的停顿,但用问号的句子必须有疑问的语气。例如:
1.真气人,鱼儿怎么不上我的钩呢?
(小学《语文》第二册《小猫钓鱼》)
2.小白兔,你的菜是哪儿来的?
(小学《语文》第二册《小白兔和小灰兔》)
3.小鱼姐姐,你把尾巴借给我行吗?
(小学《语文》第二册《小壁虎借尾巴》)
4.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
(小学《语文》第五册《爬天都峰》)
例1例2都是疑问句,表示发话人对事情不了解而向对方提问,要求回答。这是问号的最基本用法。例3是询问别人是否答应自己的请求的问话。例4是见到山那么高,自己能不能爬上去心里没底,这才发出自问。
5.还有什么别的话比这句最简单的话更足以表达我这时的全部感情呢?
(小学《语文》第十册《难忘的一课》)
6.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小学《语文》第十册《养花》)
7.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
(小学《语文》第十册《海上日出》)
8.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一夜工作》)
这四个例句,都不是有疑而问。没有疑问还要提问是为了加强语气,强调所讲的内容。例5强调“这句简单的话”的作用──没有别的话比得上它了。例6强调“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是真理。例7强调日出“是伟大奇观”。例8强调“没有看见过这样的总理”。这种“没有疑问而问”的句子叫反问句。
反问句的答案就在句中。用肯定的意思问的,答案是否定的,例5、例8就是这样的;用否定的意思问的,答案是肯定的,例6、例7就是这样的。
9.为什么瓜秧开了花不结瓜?……瓜秧开了花要授粉。小岛远离大陆,没有蜜蜂,也没有别的昆虫。西瓜花没授粉,当然结不了瓜。
(小学《语文》第十册《彩色的翅膀》)
10.有人会说,宇宙空间不是大得很吗,那里有数不清的星球,在地球资源枯竭的时候,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吗?
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四十万亿公里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人类不能指望在破坏了地球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
(小学《语文》第十册《只有一个地球》)
例9和例10这两个句子是设问句,是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回答。问是为了引起读者或听话人的注意和思考,增加表达效果。例9是为了引出不结瓜的原因。例10是为了说明破坏了地球,人类则没有生存的地方。虽然开头是“有人会说”,其实是作者借“有人会说”来提问,引出要人们注意的内容。
11.你想过没有?我们如果没有老百姓的支持,能有今天这个局面吗?我们吃的穿的,哪一样能离开群众的支持?
(小学《语文》第十册《毛主席在花山》)
例11共有三个问句:第一句是设问句,虽然是问人,实际是为了强调自己的说话内容而采取的设问形式;第二句和第三句以反问句的形式回答:肯定军队离不开老百姓的支持。
有疑而问的问句和无疑而问的反问句、设问句,都是疑问的语气。所以都用问号。
问句往往带有疑问词,像“什么”“甚”“啥”“怎样”“谁”等。
也有不含疑问词的问句。如:
12.他已经走了?
13.潘光伟在给老师打水?
14.李明?
这三个例子,如果没有问号便是肯定的句子。这类句子在口语中经常出现,但在书面语中,只能靠问号来体现疑问语气。
不过,有疑问词,却不一定是疑问句。口语中,可以靠语气来判断,书面上就必须用标点符号把它表达准确。例如:
15.那只带头的鸟说:“咱们赶快飞到别处去吧!今天晚上,这里的大山要崩塌,大地要被洪水淹没,不知道要淹死多少人呢!”
(小学《语文》第八册《猎人海力布》)
16.一年到头住在一个地方,并不是什么有味儿的事情。
(小学《语文》第十册《小青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