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栗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回复: 0

三国版图-三国版图,三国,版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9-19 14:20: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求发一份三国时期详细地图(含古今对照)
发过去了,标题三国地图,注意查收,希望能帮到你。

三国时期详细地图(含古今对照)怎么用?
什么格式的?不过我建议你去下一下《中国历代地图集》(谭其骧主编),非常全面、权威。

求一份三国时期古今地名对照表!!!
最佳答案你可以去这里看看,下载安装,很好用的:
http://lib.verycd.com/2005/05/19/0000051071.html

《中国历史地图集》是一部以历代疆域政区为主的普通地图集。也是迄今为止国内外同类地图中质量最高、内容最详、印制最精的一种。由已故中国科学院院士谭其骧主编,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有关研究所、中央民族学院、南京大学、云南大学数十位学者历时三十余年合作完成,1974年起曾以中华地图学社名义出版内部试行本;1980年决定进行修订后公开发行;1982-1988年由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1992年由香港三联书店出版繁体字版。

《中国历史地图集》(以下简称《图集》)按历史时期分为8册:第一册:原始社会?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第二册:秦?西汉?东汉时期;第三册:三国?西晋时期;第四册: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第五册:隋?唐?五代十国时期;第六册:宋?辽?金时期;第七册:元?明时期;第八册:清时期。按年代分为20个图组,共有304幅地图(不另占篇幅的插图不计在内),549页。地图上的内容包括:已知原始社会遗址和其他时期重要遗址的分布,中国历史上各民族建立的政权的疆域政区或活动范围、民族分布,秦以前见于记载的全部可考地名,自秦代开始全部县以上地名、一二级政区的界线,可考的长城、关津、堡寨、谷道、陵墓、庭帐等,主要的河流、湖泊、山岭、海岸线、岛屿等,共收地名7万多个。各册均有中、英文的编例和地名索引。

跪求三国时期的地图要详细一点


三国时期的疆域,如下图:
三国时期,汉献帝大权旁落,各地诸侯逐鹿中原,逐渐分裂成了三个国家。
三国(220年-280年)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
扩展资料:
无论是陈寿的《三国志》,还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都称魏、蜀、吴三分天下。实际上,在辽东,有一个与魏、蜀、吴三国性质相同的国家─燕国,该国从190年初成规模,到238年被司马懿所灭,立国48年,比刘备创立的蜀汉还要长6年。燕国鲜为人知的开国之主公孙度,也是一个堪比曹操、刘备和孙权的乱世枭雄。
曹魏一直图谋一统中国。237年,魏明帝曹叡派幽州刺史毌丘俭进攻燕国,大败而归。238年六月,曹魏太尉司马懿率大军进入辽东,公孙渊调数万步骑兵防守辽隧,没想到,司马懿对辽隧只是进行佯攻,而转军袭击燕国都城襄平城才是目的。
燕王公孙渊和全城军民被围困城中,八月弹尽粮绝,将军杨祚开城投降。公孙渊突围途中被魏军斩杀,燕国诸郡全部归降。至此,燕国成为四国中首个灭亡的国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国时期
求三国时期的详细地图?
你要去攻打蜀国吗

谁有三国时期的中国地图(详细)
  190年到280年三家归晋所有地图。三国时期的中国地图。
  三国(220年-280年)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
  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次年刘备在成都延续汉朝,史称蜀汉。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孙权获得荆州大部。223年刘备去世,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子刘禅与孙权重新联盟。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三国正式成立。
  此后的数十年内,蜀汉诸葛亮、姜维多次率军北伐曹魏,但始终未能改变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后期的实权渐渐被司马懿掌控。263年,曹魏的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两年后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废魏元帝自立,建国号为“晋”,史称西晋。公元280年,西晋灭东吴,统一中国,至此三国时期结束,进入晋朝时期。







谁有三国时期的中国地图(要详细的)。
这是仿图,真图在今天的陕西西安

有没有三国时期地图类似现在中国地图的那种,各州郡县都比较清楚的那种,最好是放大放小能彩印的
三国时期州郡地图全图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东汉与西晋之间的一段历史时期,主要有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赤壁之战中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形成三国鼎立的雏型。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次年刘备在成都接续汉朝,史称蜀汉。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孙权获得荆州大部。223年刘备去世,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子刘禅与孙权重新联盟、恢复国内生产。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三国正式鼎立。此后的数十年内,三足鼎立的格局始终未能改变。曹魏后期的实权渐渐被司马氏掌控。263年,曹魏的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265年,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废魏元帝自立,国号“晋”,史称西晋。公元280年,西晋灭东吴,统一中国。至此三国时期结束,进入晋朝。
三国时期地图和各州名称及分布如何?


三国(220年-280年)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孙吴三个政权。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三国鼎立的雏型。
1、曹魏疆域:
曹魏的疆域在曹操时即大幅发展,至曹丕称帝建国后定型,约占有整个华北地区。大致上北至山西、河北及辽东,与南匈奴、鲜卑及高句丽相邻;东至黄海。东南与孙吴对峙于长江淮河一带及汉江长江一带,以寿春、襄阳为重镇;西至甘肃,与河西鲜卑、羌及氐相邻。
西南与蜀汉对峙于秦岭、河西一带,以长安为重镇。在立国后原有87郡及十二州,有:司隶、徐州、青州、豫州、冀州、并州、幽州、兖州、凉州、雍州、荆州、扬州。
2、蜀汉疆域
蜀汉为刘备所建,他直到赤壁之战后才在诸葛亮协助下,由荆州南部开始发展。其势力一度涵盖荆州、益州及汉中。立国前后与孙吴发生多次战争并损失荆州,于诸葛亮南定南中后获得云南一带疆域,至此渐渐稳定。
疆域范围:北方与曹魏对峙于秦岭,汉中为重镇;东与孙吴相邻于三峡,巴西为重镇;西南至岷江、南中,与羌、氐及南蛮相邻。蜀汉共有22郡、仅益州一州。于益州下设庲降都督,治味县,专辖益州南部。
3、东吴疆域
东吴的疆域拥有大部分的扬州。孙权在赤壁之战后陆续获得荆州西部、交州,并在击败关羽后获得整个荆州南部。至孙权称帝后疆域方稳定下来。
孙吴北与曹魏对峙在长江淮河一带及汉江长江一带,以建业、江陵为重镇;西与蜀汉相邻于三峡,西陵为重镇;东及南至东海南海,其中南达现在越南的中部。孙吴原有32郡及三州[63]:荆州、扬州、交州。于226年设置广州,后并入交州。至264年复设,共增加一州。
扩展资料:
三国时期县、郡、州的由来:
1、县的含义分为三个阶段。
县鄙之县:西周时的“县”指的是国都之外的郊区,与“鄙”同义。
县邑之县:春秋中后期,楚国最早出现了作为行政单位但长官世袭的县,与邑(诸侯分给大夫的封地)同义。
郡县之县:由于《史记》的记载,人们通常认为公元前688年,秦武公设置的邽县(今甘肃天水市)、冀县(今甘肃天水市甘谷县东)是最早的建制县。但我国历史政治地理学的发起人——复旦大学周振鹤教授指出,郡县之县与县邑之县至少应该有四个差别。
一是国君直属,二是长官不世袭,三是幅员或范围一般经过人为的划定而不纯是天然地形成,四是县以下还有乡里等更为基层的组织。按照周振鹤教授划分的标准,在战国时期才出现我们所熟知的千古流传的县制。
2、“郡”究竟出现于春秋还是战国时期,历史地理学界有争议。可以确定的是,郡的出现晚于县,初期设置在边远荒僻之地,具有军事防守性质,经济开发程度低于县,两者不相统属。
很多资料都说在秦代以前,郡比县小。从断代史的宏观视角来看,这样说也没错。但如果细致的划分,便可以发现战国后期随着边地日益繁荣,已经在郡下分设若干个县,郡在建制上的地位便高于县,这便是郡县制的雏形。当然,在秦朝之前,郡县二级制属于特例而非主流行政区划。
3、州。春秋战国时代,我们的祖先借用大禹治水的传说,把他们所知的天下地域范围划分成九个区域,即人们常说的“九州”。关于九州的名称,雍、冀、豫、荆、扬、兖这六个州是没有争议的。至于另外的三个州为:
《尚书·禹贡》认为是梁州、徐州、青州。
《周礼·职方》认为是青州、幽州、并州。
《尔雅·释地》认为是徐州、幽州、营州。
《吕氏春秋·有始览》认为是青州、徐州、幽州。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三国
求三国时期中国地图一张,越详尽越好……
你看看这个吧,我家的《三国演义》就附有这样一张地图:http://image.baidu.com/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C8%FD%B9%FA%D1%DD%D2%E5%B5%D8%CD%BC&in=24752&cl=2&cm=1&sc=0&lm=-1&pn=4&rn=1&di=128580521&ln=285

三国时期版图这么大,版图外的地方是什么地区?
魏的北面是鲜卑(含外蒙,靠西是依附鲜卑的匈奴)、羌胡(陕西、内蒙交界处),东北是高句丽,兴安岭等是夫余。西北是康居和乌孙,西南是羌部落(青海)。蜀的西面是青海羌部,西藏当时只有部落,西南(东南亚)也无大的政权。
三国时期
1、魏(曹魏):220年——265年,疆域260多万平方公里;
2、蜀(蜀汉):221年——263年,疆域120多万平方公里;
3、吴(东吴):222年——280年,疆域150多万平方公里。期间,孙权派遣卫温和诸葛直前往台湾。此后台湾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同大陆的联系逐渐密切,开始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
扩展资料
三国时期,除了逐鹿中原的曹魏、蜀汉和孙吴三足鼎立之外,中华大地上还存在一些大大小小的政权,比如西羌、鲜卑、乌孙等
曹魏、蜀汉和孙吴几乎继承了东汉十三州的版图,其中曹魏占有幽州、青州、冀州、兖州、徐州、司隶州、豫州、凉州、雍州、衮州、荆州北部以及扬州北边小部分地区,即是如今的北京、山西、山东、河南、河北、甘肃、宁夏、陕西以及江苏、湖北、安徽、辽宁、内蒙部分地区。
新疆地区的西域长史府名义上也属于曹魏的管辖范围;蜀汉则只占有益州一个州,益州的范围却比较大,包括现在的四川、贵州、云南;孙吴占有交州、荆州南部以及扬州大部分地区,包括广东、广西、江西、湖南、浙江、福建、台湾以及江苏、湖北、安徽部分地区。
在吉林和黑龙江部分地区,当时存在着一个已经建国数百年的扶余国,扶余是东北地区第一个建立政权的少数民族,直到494年,扶余国才灭亡。在东北的黑土地上,以好战著称的高句丽是一个不可忽略的民族,当时高句丽的地盘还未有扩大,他们生活在吉林部分地区。
羌族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古老民族,三国时期他们分布很广,从地域上分为东羌和西羌。东羌族在陕西、内蒙、宁夏与汉族杂居,而西羌族在青海、四川、西藏,其中建立的最大一个国家叫唐旄。而乌孙族人在新疆部分地区建立了乌孙国,直到410年被柔然灭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国
一点三国时期的疑问:为什么曹魏王朝的版图那么大?包括了今天的新疆地区、青海北部、西藏北部,咋这么大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巴尔咯什湖以东、以南地区,包括今新疆地区在内,开始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三国时期的中国地图和现在的地图的对比是什么样的?
简单的讲,现在的贵州、四川、广西、江西、福建、浙江、江苏、安徽、山西、河北、山东等地是三国时期的版图,主要是长江流域。比较现在的地图,少了青海、西藏、新疆、内蒙古和东三省大部分。

三国时期魏国的版图两边大,中间细短,这样不是很容易就被切断之间的关联吗?
首先三分天下,要是跟少数民族有联系和战争的不仅仅只有魏,蜀汉和孙吴都有。蜀汉跟羌、云南的蛮。孙吴跟越等这些少数民族都是发生过战争的,有名的七擒孟获,当然这个是真是假有待定论。但是蜀汉和曹魏之间的战争羌是个墙头草这是个不争的事实。从当时来说,要想切除魏国跟西域长史府的联系就是必须要攻下场下,然后将武威、西凉、天水等城池纳入,这样才能从完全意义上阻断联系,而且长安有潼关之险。一旦蜀汉夺取了长安,汉中这个富庶的地方马上就会由战争前线转变成为后勤战略补给基地。当年汉楚争天下,刘邦确保潼关不失,这样汉中才源源不断提供士兵和军事物资补给。所以这也是诸葛亮为什么一定要六出祁山首下长安的原因。至于你说的少数民族,当时的大势力匈奴已经被汉朝打的远遁西伯利亚,无力在危险汉朝,而且曹操在攻打公孙瓒的时候已经平定了北方具有实力危险的少数民族。这也是为什么三国战争中只有蜀汉要七擒孟获的原因。其他的也有,但是都是很小的一个战役

求三国时期的地图分布和城市名称
是这个,黑色的是古代地名和界线,褐色的是现代地名和界线

三国时期,各州郡的简介及地图是什么?
三国基本延续东汉的州郡,只不过改刺史为州牧。
东汉的疆域基本上同西汉时疆域,只是把西汉时各部州的辖区范围变小,东汉在公元140年仍保持十二州刺史部(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其职能基本同西汉)和司隶校尉部,计有十三个中央派出监察区。另在甘肃以西仍设西域都护府,作为西域当地的最高权力机构。东汉的一级行政区划为郡、国(王国)、属国都尉;二级区划为县、邑、道、公国,侯国。
东汉接受西汉衰亡的教训,加强郡县的权利,削弱封国的范围和力量,采取“封列侯,奉朝请”措施,不让封国掌实权,只食租税,封域减小,兵马数量压缩到最低限度。东汉的封国,—等为王(相当郡),二等为公国,三等为列侯(列侯食县为侯国、小侯食乡、亭,关内侯无土,寄食于县),相当于县级。
东汉顺帝永和五年(140年),其疆域区划为司隶校尉部,十二州刺史部和西域长史府,各王国、属国按郡制;邑、道、侯国、公国等按县制。具体区划如下:
司隶校尉部京兆尹治长安(今陕西长安三桥)。领10县:长安、长陵、阳唆、霸陵、杜陵、新丰、蓝田、郑县、上雒、商县。
右扶风治槐里(今陕西兴平)。领15县:槐里、茂陵、平陵、鄠县、武功、美阳、郿县、雍县、杜阳、陈仓、渝麇、汧县、漆县、栒邑、安陵。
左冯翎治高陵(今陕西高陵)。领13县:高陵、池阳、万年、重泉、临晋、颌阳、夏阳、频阳、粟邑、衙县、没(去三点水加示部旁)栩、云阳。
三国时期州郡地图全图
东汉以及三国时期的中国地图

求三国时期各州范围地图
这是东汉末年大部分的州当然, 是列举大洲,小的就忽略了

求三国时期地图和主要城市
绝尘穿云行:
http://muxiang37.blog.163.com
博客相册中有详尽的中外历史地图,你可以选择你需要的。

三国时期的中国地图


地图如下:
三国(公元220年~280年,另有184年、190年或208年起始说),是中国历史上东汉与西晋之间的分裂对峙时期,有曹魏(魏国)、蜀汉(蜀国)、东吴(吴国)三个政权。三国时代波澜壮阔,充满生机,常引起后人追思。唐宋诗词中有大量三国内容。
元明清时期,三国事迹成为戏剧和民间艺术文学常见话题。晋代陈寿所作史书《三国志》,颇有参考价值。明代罗贯中以三国历史为蓝本,编撰小说《三国演义》成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其丰富多彩的历史内涵也流传到世界各地。
扩展资料
三分归晋
265年司马昭去世,其子司马炎夺取曹魏政权,定都洛阳,建立晋朝,史称西晋 [52-53]  。司马炎称帝后开始筹备伐吴,派王濬于益州大造船舰,以羊祜镇守襄阳与镇守江陵的吴将陆抗对峙。在264年孙皓即位后,交州(约今广西省及越南北部)向曹魏投降。
两年后吴军意图夺回但被晋将毛炅击败。269年孙皓以虞汜、陶璜及李勖等人分陆海两路会师合浦,至271年方夺回交州。279年,修允部属郭马于广州(约今广东省及广西省)叛变,孙皓先后派滕循、陶浚、陶璜等多方围剿方平定。同年晋军率大军南征,吴国岌岌可危。
东吴重臣陆凯及陆抗相继去世后,晋将羊祜提议伐吴,但遭贾充反对而作罢。279年西北之乱始平,王濬、杜预上书司马炎,认为是时候伐吴,贾充、荀勖等认为西北未定而反对。最后司马炎决定于该年十一月大举进攻吴国,史称晋灭吴之战。
他以贾充为大都督,上游王濬唐彬军、中游杜预胡奋王戎军、下游王浑司马伷军多路并进。280年一月孙皓急任丞相张悌率沈莹、孙震渡江抵御王浑军,但皆战败而亡。
而王濬军沿长江配合其他晋军攻下西陵、江陵、武昌及寻阳等地,杜预也夺下荆州南部。三月十五孙皓见晋军已包围建业,认为大势已去而投降。孙吴灭亡,西晋统一天下,至此三国时期结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国
求三国时期详细地图(含古今对照)
魏蜀吴三分天下,三个国家的领地都是如今的哪里?蜀汉,三国之一。东汉末年,外戚与宦官之间的斗争不断,使得朝政日益腐败,而后爆发了黄巾起义,刘备在镇压农民起义的战斗中因战功步入仕途。但不久,何进、董卓先后败亡,天下局势逐渐转变成诸侯混战,刘备在混战中辗转奔波,于赤壁之战后收复荆州各地,而后进取西川、攻下汉中,最终建立蜀汉政权。
蜀汉王朝疆域所及,北至武都、汉中,东抵巫峡,南包云、贵,西达缅甸东部。占有今云南全省,四川、贵州二省的大部,陕西,甘肃南部、广西西北部及缅甸东北部、越南西北部。263年为魏所灭。共历二帝,四十三年。再说魏国。魏国是三国时期割据政权之一,后世史家多称曹魏,由于之后的北魏被称作“后魏”,故曹魏也称为“前魏”或者“先魏”,是三国之中最强大的国家。

曹魏的疆域主要在曹操时即大幅发展,至曹丕称帝建国后定型,约占有整个华北地区。大致上北至山西、河北及辽东,与南匈奴、鲜卑及高句丽相邻;东至黄海;东南与孙吴对峙于长江淮河一带及汉江长江一带,以寿春、襄阳为重镇;西至甘肃,与河西鲜卑、羌及氐相邻;西南与蜀汉对峙于秦岭、河西一带,以长安为重镇。

最后说吴国,三国之一,是孙权在中国东南部建立的政权,国号为“吴”,史学界称之为孙吴。由于与曹魏、蜀汉呈鼎立之势,所统治地区又居于三国之东,故亦称东吴。孙吴共有四个州,分别为扬州、荆州、广州、交州。孙吴的疆域范围,北至庐江郡(现江苏中部),南通日南郡(今越南中部),西达交趾郡(广西东部),东临东海,涵括我国现今浙江、福建、江西、广东、湖南省的完整地区,以及江苏、广西、安徽、湖北省和重庆、上海市、还包括现今越南的北部地区。

三国时期地图和各州名称及分布如何?


1、东吴疆域
东吴的疆域拥有大部分的扬州。孙权在赤壁之战后陆续获得荆州西部、交州,并在击败关羽后获得整个荆州南部。至孙权称帝后疆域方稳定下来。
孙吴北与曹魏对峙在长江淮河一带及汉江长江一带,以建业、江陵为重镇;西与蜀汉相邻于三峡,西陵为重镇;东及南至东海南海,其中南达现在越南的中部。孙吴原有32郡及三州:荆州、扬州、交州。于226年设置广州,后并入交州。至264年复设,共增加一州。
2、曹魏疆域:
曹魏的疆域在曹操时即大幅发展,至曹丕称帝建国后定型,约占有整个华北地区。大致上北至山西、河北及辽东,与南匈奴、鲜卑及高句丽相邻;东至黄海。东南与孙吴对峙于长江淮河一带及汉江长江一带,以寿春、襄阳为重镇;西至甘肃,与河西鲜卑、羌及氐相邻。
西南与蜀汉对峙于秦岭、河西一带,以长安为重镇。在立国后原有87郡及十二州,有:司隶、徐州、青州、豫州、冀州、并州、幽州、兖州、凉州、雍州、荆州、扬州。
3、蜀汉疆域
蜀汉为刘备所建,他直到赤壁之战后才在诸葛亮协助下,由荆州南部开始发展。其势力一度涵盖荆州、益州及汉中。立国前后与孙吴发生多次战争并损失荆州,于诸葛亮南定南中后获得云南一带疆域,至此渐渐稳定。
疆域范围:北方与曹魏对峙于秦岭,汉中为重镇;东与孙吴相邻于三峡,巴西为重镇;西南至岷江、南中,与羌、氐及南蛮相邻。蜀汉共有22郡、仅益州一州。于益州下设庲降都督,治味县,专辖益州南部。

扩展资料:
三国时期县、郡、州的由来:
1、州。春秋战国时代,我们的祖先借用大禹治水的传说,把他们所知的天下地域范围划分成九个区域,即人们常说的“九州”。关于九州的名称,雍、冀、豫、荆、扬、兖这六个州是没有争议的。至于另外的三个州为:
《尚书·禹贡》认为是梁州、徐州、青州。
《周礼·职方》认为是青州、幽州、并州。
《尔雅·释地》认为是徐州、幽州、营州。
《吕氏春秋·有始览》认为是青州、徐州、幽州。
2、县的含义分为三个阶段。
县鄙之县:西周时的“县”指的是国都之外的郊区,与“鄙”同义。
县邑之县:春秋中后期,楚国最早出现了作为行政单位但长官世袭的县,与邑(诸侯分给大夫的封地)同义。
郡县之县:由于《史记》的记载,人们通常认为公元前688年,秦武公设置的邽县(今甘肃天水市)、冀县(今甘肃天水市甘谷县东)是最早的建制县。但我国历史政治地理学的发起人——复旦大学周振鹤教授指出,郡县之县与县邑之县至少应该有四个差别。
一是国君直属,二是长官不世袭,三是幅员或范围一般经过人为的划定而不纯是天然地形成,四是县以下还有乡里等更为基层的组织。按照周振鹤教授划分的标准,在战国时期才出现我们所熟知的千古流传的县制。
3、“郡”究竟出现于春秋还是战国时期,历史地理学界有争议。可以确定的是,郡的出现晚于县,初期设置在边远荒僻之地,具有军事防守性质,经济开发程度低于县,两者不相统属。
很多资料都说在秦代以前,郡比县小。从断代史的宏观视角来看,这样说也没错。但如果细致的划分,便可以发现战国后期随着边地日益繁荣,已经在郡下分设若干个县,郡在建制上的地位便高于县,这便是郡县制的雏形。当然,在秦朝之前,郡县二级制属于特例而非主流行政区划。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国
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的地图


东汉末年地图:
三国时期地图:
1、东汉末年是指从中平元年到建安二十五年(184年-220年)指东汉末年亡国前夕,直至曹丕篡汉或三国鼎立(东吴孙权于229年称帝)结束,持续36年(或以东吴建国计,为45年),这段时间内军阀割据,彼此混战。农业生产出现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直接导致地方豪强势力的崛起。
2、三国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邺,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三国正式成立。
扩展资料:
东汉末年割据原因:
1、宦官乱政、外戚掌权和皇权衰落。
2、各封地的经济、文化、人口发展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差距,封地富庶的官员为了保住自己的领地,自然招兵买马;封地贫瘠的官员为了求得更好的利益也积极对外扩张,再加上皇帝已无实权,所以各地诸侯无所顾忌,相互征战。
3、生产力的发展被阻碍也是一个原因:当各地生产力的发展已出现越来越大的差距,生产力强的地区必然成为那些差的地区学习和效仿的对象,当这种学习和效仿被反历史的人为因素所阻隔时,必然引发战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东汉末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国
对照三国鼎立形势地图和西晋疆域地图你有什么发现
西晋基本接受 三国的版图,但疆域的规划比三国更规整,多出平州等州郡

三国鼎立过程中两次著名战役发生地的地图
官渡:

赤壁:

三国时期蜀地的地图
  蜀汉(221年5月15日—263年),三国之一。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亦称“刘蜀”、“季汉”。蜀汉王朝疆域所及,北至武都、汉中,东抵巫峡,南包云、贵,西达缅甸东部。占有今云南全省,四川、贵州二省的大部,陕西,甘肃南部、广西西北部及缅甸东北部、越南西北部。263年为魏所灭。共历二帝,四十三年。
  东汉末年,外戚与宦官之间的斗争不断,使得朝政日益腐败,而后爆发了黄巾起义,刘备在镇压农民起义的战斗中因战功步入仕途。但不久,何进、董卓先后败亡,天下局势逐渐转变成诸侯混战,刘备在混战中辗转奔波,于赤壁之战后收复荆州各地,而后进取西川、攻下汉中,最终建立蜀汉政权。
  蜀汉鼎盛时期占据荆州、益州,在经过关羽失荆州、刘备夷陵之战后国力受损,后又经诸葛亮治蜀国力恢复,又迫使南中地区屈服,从中获取了大量的物资、人口、装备以及矿产等天然资源,国力再度强盛。军事上蜀汉也常常占据主动,但后期逐渐走向衰落,最终被掌控曹魏的司马家族所灭。

求三国时期城池分布图


三国时期城池分布图如下:
扩展资料
蜀汉为刘备所建,他直到赤壁之战后才在诸葛亮协助下,由荆州南部开始发展。其势力一度涵盖荆州、益州及汉中。立国前后与孙吴发生多次战争并损失荆州,于诸葛亮南定南中后获得云南一带疆域,至此渐渐稳定。疆域范围:北方与曹魏对峙于秦岭,汉中为重镇;东与孙吴相邻于三峡,巴西为重镇;西南至岷江、南中,与羌、氐及南蛮相邻。蜀汉共有22郡、仅益州一州。于益州下设庲降都督,治味县,专辖益州南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三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上栗论坛 |网站地图

GMT+8, 2023-10-3 03:07 , Processed in 0.30551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