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栗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回复: 0

政治学习制度_如何加强理论学习的针对性时效性,提高理论学习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9-18 20:18: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周三下午政治学习制度 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80年代
党员职工政治学习制度》规章制度
1、坚持每周一次的政治学习日制度,具体时间固定在每周星期五下午。
2、政治学习内容主要以马列主义基本理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上级的有关重要文件为主,采取学原文、专题讨论、学习交流等形式进行,努力提高学习的效果。
3、政治学习要做到有计划、有资料、有笔记、有心得、有记录、有考勤、有园地,半年检查通报一次。
4、支委和校委成员要带头学习,每年至少要写3篇以上学习心得体会,党员每年要写两篇以上学习心得体会,每年至少要记3万字以上的学习笔记,年终检查评比。
5、加强对政治学习的领导,凡是学习日都由支委、校委负责主持,按统一计划安排进行,除特殊情况不得随意中断。
6、集中学习时,每个党员都必须按时参加,不得无故缺席,如因特殊情况不能参加者,必须向支部书记请假,事后应及时通过自学补课,以保证学习任务的完成。
政治学习制度
1;明确组织形式。参加人员。2;确定时间。3;活动形式及内容

政治生活中要学习的五大制度分别指哪些?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5.还有民主集中制。
望一下!

怎样由中体西用向西方政治制度学习的
洋务运动时期,封建传统教育仍然处在中国教育的主体地位。洋务派提出的“中体西用”,在不危机“中体”的前提下侧重强调西学,这既是洋务派的文化教育观,也是洋务派应对守旧派的策略。在”中体西用“的形势下,“西学“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层次不断深入。同时,”中体西用“理论为”西学“教育的合理性进行了有效地论证,促进了资本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在此原理下实施的留学教育和举办新式学堂,给僵化的封建教育体制打开了缺口,改变了单一的传统教育结构。

  中体西用思想早期对于冲破封建顽固派的阻挠,引进西方自然科学,促进中国工业、军事的近代化和新式教育的产生发挥过积极作用。后期成为清统治者对抗资产阶级维新和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中体西用作为中西文化接触后的最初结合方式,有其历史合理性。但中体西用作为一种文化整合方案和教育宗旨,又是粗糙的,是在没有克服中、西之间固有的内在矛盾下的直接嫁接,必然会要被新的形势所替代。

最值得遣唐使学习的政治、文化制度有哪些四点
你说的是遣唐使吗?他们基本在唐朝末年就没有了,宋朝应该更没有了,日本的很多文化都是从中国学来的,包括他们的茶道、日本刀(当时的唐太刀)、豆腐、包括一些运动,比如相扑、围棋什么等,还有文字、科学、佛教等等,他们的文化离不开中国,孔孟之道都是他们现在课堂还在教的,总结的说,我认为没了遣唐使的话日本现在应该还是一群靠吃鱼为生野猴子。 具体资料我粘过来你可以看看 遣唐使 从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约两个半世纪里,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遣唐使对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  四世纪中叶,大和朝廷大体上统一了日本列岛,日本国王曾多次向中国南朝政权遣使朝贡,并请求授予封号。公元589年,隋朝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中国近四个世纪的分裂动乱,社会经济文化迅速发展。  当时日本正是圣德太子摄政,他励精图治,锐意改革。为了直接吸取中国的先进文化,先后向中国派出了四次遣隋使(公元600年、607年、608年、614年),这是中国和日本作为两个统一国家正式交往的开始,也是日本统治者采取主助积极态度,派遣大型文化使团直接吸收中国先进文明的开端。遣隋使可以说是后来遣唐使的先驱。  公元618年,唐朝灭隋,建都长安(今西安)。唐帝国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发达,成为东亚最强大的帝国,声威远扬,对日本和亚洲各国都有巨大吸引力。而日本通过四次遣隋使,朝野上下对中国文化更加仰慕向往,出现学习模仿中国文化的热潮。623年。遣隋留学僧惠齐、惠日等人在留学中国多年后回国,同天皇报告大唐国是法律制度最完备的国家.建议派使节赴唐学习。为了实现更加直接有效地学习唐朝先进制度和文化的目的,日本政府决定组织大型遣唐使团、派遣优秀人物为使臣,并携带留学生、留学僧去中国。  公元630年,舒明天皇终于派出了第一次遣唐使,从630-895年的二百六十多年间,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的日本朝廷一共任命了十九次遣唐使,其中任命后因故中止者三次,实际成行的十六次。但是有一次仅抵朝鲜半岛的百济国,有两次是作为送回唐朝专使的“送唐客使”,另有一次是因入唐日使久客末归而特派使团前往迎接的“迎入唐使”。因此实际上页正名副其质的逍唐使是十二次。  这十几次遣唐使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初期:公元630一669年,共任命七次。使团规模较小,船只一、二艘,成员一、二百。航线走沿朝鲜半岛沿岸的北路,目的主要是为了学习唐朝的制度。  中期:公元702一752年,是极盛时期,共任命成行四次。使团规模扩大,每次达五百多人,分乘四舶,收获成果也最大。航线大多是经南方诸岛的南岛路。为了全面深入学习盛唐文明,实现全盘唐化,有大批留学生、留学僧长期留唐。  后期:公元759一874年,是渐衰期,共任命九次实际成行仅六次。此期唐朝经安史之乱逐渐衰败,因此日本学习唐朝的热情有所降低,使团规模缩小,留学生、留学僧留唐时间也减少成一、二年。航线主要是直接横渡东海的大洋路。  遣唐使团的规模初期约一、二百人,仅一、二艘船,到中、后期规模庞大,一般约五百余人,四艘船,最多是838年第十八次竟达651人。使团成员包括大使、副使及判官、录事等官员,还有文书、医生、翻译、画师、乐师等各类随员和工匠水手。此外,每次还带有若干名留学生和学问僧。  日本朝廷选拔的使臣大多为通晓经史、才干出众而且汉学水平较高、熟悉唐朝情况的第一流人才。甚至相貌风采、举止言辞也不同凡响,就是随员也至少有一技之长,至于留学生与学问僧也均为优秀的青年,有的在留学前已在国内崭露头角,学成归来一般均有一定建树。日本政府之所以精选这样强大阵容的遣唐使团,就是为了更好地吸学生活,赐物几乎与副使相同。遣唐使一旦安全回国,立即奏报朝廷,进京后举行盛大欢迎仪式。使臣奉还节刀,表示使命完成,天皇则为使臣晋级加官,赏赐褒奖,并优恤死难者。  遣唐使团在中国受到盛情接待。唐朝有关州府得到使团抵达的报告后,马上迎进馆舍,安排食宿,一面飞奏朝廷。地方政府派专差护送获准进京的使团主要成员去长安,路途一切费用均由中国政府负担。遣唐使抵长安后有唐廷内使引马出迎,奉酒肉慰劳,随后上马由内使导入京城,住进四方馆,由监使负责接待。按着遣唐使呈上贡物,唐皇下诏嘉奖,接见日本使臣,并在内殿赐宴,还给使臣授爵赏赐。  遣唐使臣在长安和内地一般要逗留一年左右,可以到处参观访问和买书购物,充分领略唐朝风土人情。遣唐使归国前照例有饯别仪式,设宴畅饮,赠赐礼物,珍重惜别。唐朝政府除优待使臣外还给日本朝廷赠送大量礼物,表现了泱泱大国的风度。最后遣唐使一行由内使监送至沿海,满载而归。  逍唐使的贡献首先是引进唐朝典章律令,推动日本社会制度的革新。遣唐便在长安如饥似渴地考察学习,博览群书,回国后参与枢要,仿行唐制,如“大宝法令”即以唐代律令为规范制定的。还仿效唐朝教育制度,开设各类学校教授汉学,培番人才。818年,峰峨天皇根据遣唐使菅啻原清公的建议,下诏改走礼仪,并命“男女衣服皆依唐制”(《大日本史》卷123)连历法、节令、习俗也尽量仿效中国。  其次是汲取盛唐文化,提高日本文化艺术水乎。遣唐使每次携回大量汉籍佛经,朝野上下竞相赞写唐诗汉文,白居易等唐代著名诗人的诗集在日本广泛流传。留唐学生僧人还借用汉字偏旁或草体创造出日本的假名文字。遣唐使还输入唐朝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艺术,经过消化改造,融为日本民族文化。  甚至围棋等技艺和相扑、马球等体育活动也是从唐朝传入的。遣唐使团中常有日本画师、乐师以至围棋高手赴唐访师学艺、观摩比赛。  遣唐使于公元895年废止,其原因除了唐朝政局动荡不安以外,还有经过二百多年的吸引移植唐代文化,以基本上完成改革。并在基础上开始萌生俱有日本特色的国风文化,因此对中国文化学习的需求已不那么迫切。而且每次遣唐使耗费巨大,加上路程艰辛,也令使臣视为畏途。而唐朝赴日贸易也不断增加,也弥补过去靠遣唐使解决对唐货的需求。因公元894年宇多天皇接受了已任命而未出发的第十九次遣唐大使的奏请,于次年正式宣布停派遣唐使

如何加强理论学习的针对性时效性,提高理论学习制...
1,建立制度,雷打不动。特别是行政领导。
2,结合形势,党内教育活动,制订月计划。每月小结。
3,创造多种形式,阅读、交流、听报告、参观……
4,将学习纳入年度述职、考核。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上栗论坛 |网站地图

GMT+8, 2023-10-3 02:36 , Processed in 0.30908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